加拿大之旅(十二)

姜启时 /

2015.1.22

 

白求恩:加拿大---中国

加拿大出生的白求恩大夫,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把他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最终长眠于他无比热爱的中国大地。

1922年毕业照片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曼·白求恩(189034日- 1939111249岁),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人,医学博士,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师、医疗创新者及人道主义者。1916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白求恩像

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他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16年加入加拿大皇家海军。他往返于欧洲、加拿大之间。在此期间,结识了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富裕家庭出生的弗兰西斯,两人于1923年结婚。1926年白求恩患肺结核,因为觉得快死了,白求恩和妻子离婚。在他康复之后马上复婚。然而由于白求恩过于专注工作,两人于1933年再次离婚。

白求恩是一个胸外科医生,在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工作任教。由于他见到了富人得了病可以治,穷人只有等死的情况,而信仰共产主义。白求恩曾经发表《从医疗事业中清除私利》一文,明确提出:“让我们把盈利、私人经济利益从医疗事业中清除出去,使我们的职业因清除了贪得无厌的个人主义而变得纯洁起来。让我们把建筑在同胞们苦难之上的致富之道,看作是一种耻辱。” 白求恩在1935年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曾经访问苏联,看到了那里医疗健康福利的优点,回国后大力推动全民健保,并曾身体力行为穷人免费医疗。

1936年至1937年他到西班牙作为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为了输血以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方法。

 

1936年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运作加拿大输血所。右为白求恩博士

1937年,他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帮助中国人。同他在西班牙的工作相近,他主要进行战地医疗工作。他明确拒绝了在蒋中正所领导的国民政府管辖区工作,而转而帮助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天,他到了延安,之后很快转到晋察冀边区,成了一名战地医生。他同中国的木匠铁匠一起制造手术器械,他也帮助创立医生护士和医院勤务兵的训练,他也设计把包装箱用作手术台。他曾创下了在69个小时内为115名伤员动手术的纪录。他在中国时期曾和毛泽东通信。

 白求恩大夫和聂荣臻司令

加拿大共产党认为,1935加入该党的白求恩是为了投入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他一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就去了西班牙帮助反抗法西斯的民主斗争,接着又去中国帮助共产主义者对抗日本帝国主义。最新关于他的传记,Larry Hannant所著的The Politics of Passion,里面也记述了他拒绝在蒋中正领导的国民政府工作而去帮助中国共产党。

1939年在五台山地区一次手术中遭到感染,不久因败血症在河北省唐县去世。他去世后毛泽东为了悼念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在19391221日发表。文中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这篇文章后来和毛泽东的另外两篇同一时期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一起在文革期间成了所有中国大陆人都要背诵的“老三篇”。白求恩的名字也因此而家喻户晓。

他的遗体葬在唐县,1949年迁葬到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陵园中仅有的两座雕像是为他和柯棣华大夫立的。他是被中国政府树立雕像的第一位外国人。并以他命名成立了白求恩国际 

和平医院和白求恩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吉林大学,改名白求恩医学院/科部)

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白求恩墓

1964年中国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他的事迹合拍了一部电影《白求恩大夫》。主演美国人谭宁邦(1916-2001年,美国共产党员,1946年到中国,《人民中国》画报主编)。

2009年中国网民在互联网上评选“十大国际友人”,白求恩得票第一多。

他在加拿大远不如在中国有名,就象白求恩故居纪念馆展厅里对他的评价和介绍写的一样: 加拿大只是对他的医学贡献和创新天分绝对肯定,而在中国,他更多的是因为共产主义精神,被作为一位英雄,伟人和圣人来爱戴。 在他的出生地格雷文赫斯特,1970年以他名字命名了小镇的主要街道白求恩大道. 加拿大约克大学以他命名了一个“诺尔曼·白求恩学院”,安大略省他家乡多伦多市士嘉堡区的一所中学也以他命名。

加拿大安大略省白求恩故乡格雷文赫斯特的国立白求恩纪念馆。白求恩故居书斋1970年中加建交,加拿大政府购下了白求恩的父亲在格雷文赫斯特的住宅,将其恢复到1890年白求恩诞生时的样子,又把邻居的白色房子布置成了“白求恩纪念馆”。故居的客厅,餐厅,书房、卧室等都还原了19世纪末白求恩在此居住时布置。20028月,中国血统的加拿大总督伍冰枝到此,为白求恩的铜像揭幕。1996年白求恩故居被加拿大政府列入加拿大国家文化遗产。同年,白求恩被加拿大医学名人堂列为医学人物。

 

 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的国立白求恩纪念馆

1977年加拿大拍了一部电影《白求恩》(Bethune)。1998年他被正式接纳入“加拿大医学名人纪念堂”,2004年加拿大广播公司评选“最伟大的加拿大人”,他被评选为第26位伟人,排在席琳·狄翁(27名)之前。

19903月,为庆祝白求恩大夫诞辰100周年,中国和加拿大联合发行了纪念邮票。1990年,中、加、法合拍了一部电影《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Bethune: The Making of a Hero)。2005年,中、加合作拍摄了一部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

白求恩一生都热爱艺术,曾创作了很多艺术作品,包括肺结核的感悟,自画像,火炉,夜间手术台等等。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之后,因为曾服役一战和加拿大海军的关系,他开始了在英国伦敦病童医院的学习实习生活,在那里他结交了很多艺术家朋友,艺术的热忱和奔放,给予了他的人生更广阔和激情的方向。没有艺术上的专业培训,白求恩凭借频繁参观艺术馆,艺术圈朋友们的熏陶,阅读和自己的那点小聪明,很快学会了鉴别一件艺术品的优劣。在西伦敦医院工作时期,他了解到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买到的廉价作品,很快能在伦敦卖到一个好价钱。他以此借钱经商,作为副业来支持自己在伦敦的社交生活。

张国焘:中国---加拿大

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早期革命活动中的风云人物之一。他是中共的发起人之一和早期的组织者,是五四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人物,是进入中共核心层 以及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张国焘风云变换一生,也曾轰轰烈烈,也曾消消停停,也曾不可一世,也曾苟且偷生。最终,他不得不在异国他乡卸下浓墨重彩的戏妆,结束了他的漫漫人生旅程。中国出生的张国焘,远渡重洋,来到加拿大,苟活到82,悄悄地葬在多伦多松山墓园。

松山墓园,是多伦多市嘉士堡区万柏墓园公司的三大公墓之一,距安大略湖仅约三公里。这里市中取静,墓区排列有序,环境幽静,肃穆安然。墓区内的骨灰盒都埋在地下,绝大部分墓碑、墓志铭都十分醒目。张国焘夫妇的墓地位于第五区,编号为2263,墓碑是极普通灰色石料,不到一米高,约60厘米宽,20厘米厚。距离两侧的墓碑各约一米。墓碑两侧有两棵小松树紧紧拥着石碑,面向东南方向。

张国焘墓碑上面的英文名是”KUO TAO CHANG,姓氏”CHANG”刻于碑顶部。

墓碑告诉人们,张国焘出生于18971126日,逝于1979123日。

他的妻子杨子烈墓碑上面刻的英文名是“TZE LI YOUNG 1902129日生,1994327日去世。

墓碑上面的中文字是“张公国焘 张杨子烈”。我从旁的渠道了解到张国焘死后,还是其妻杨子烈通过熟人与蒋经国联系(蒋经国年轻时在苏联留学,曾经得到过张的救助),蒋经国很快安排下属给予的3500美元,解了张国焘死后的燃眉之急,使其有了这葬身之地。杨子烈死后,就与他合葬在一起了。

张国焘墓前,有一束很陈旧的塑料花抛在碑前,还有一支枝干枯萎、凋零已久的小花束放在地上,大概连他的至亲也有好长时间没有来祭祀了。蹲在他的墓前,看着墓碑上刻着的名字,看着墓旁没有能拔去的一蓬荒草,我想:归于尘土的张国焘,会为世人淡忘吗?

墓园名字:Pine Hills Cemetery

 墓园地址:625 Birchmount road,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墓穴位置:Section 5, Lot 2263

 

张国焘(18971126日-1979123日),字恺荫,又名特立,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今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山明村);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张国焘在中共党内资历极深,长征后他领导的红四方面军的实力远在中央红军之上,是最有资格与毛泽东争夺领导权的人。后来由红四方面军主力和红九军团等组成的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几乎全军覆灭,张也在中共党内失势。后叛逃国民党。

张国焘少时进私塾读书,1916年秋,考入北京大学理工预科,1919年从预科毕业转入本科。但是张没有读完本科,就成为职业革命家。在校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担任北京学联主席,是北京学生领袖之一。

1920年跟随李大钊参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活动,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19217月下旬在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三人团成员(任组织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1811日隶属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前身)成立,总部设在上海,张国焘任首任总主任。1922年中共二大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组织部长。参加领导二七大罢工。在19236月中共三大上,因为反对与国民党合作,被批判左倾。张国焘与他新婚不久的妻子杨子烈1924511日在北京被直系军阀政府逮捕,张国焘在回忆录中自称他被逮捕后“咬着牙关,忍着剧痛,一言不发”,使敌人“一无所得”。但1949年后整理北京敌伪档案时,发现张国焘当年叛变的文字材料,澄清了张国焘投敌变节,供出了当时北京的全体共产党员的名单与全国铁路系统党员名单。1924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9241025日张国焘夫妇结束他们5个多月的铁窗生涯,出狱后他隐瞒这一情况,重返中共中央并继续担任重要职务。

19251月中共四大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农工部主任。参与领导五卅运动。

1927年四月中共五大张国焘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19277月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成员、负责人。1927年八七会议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6月六大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与瞿秋白一起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代表。193011月回国,进入鄂豫皖根据地,担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1931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在长征时期,19354月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张国焘说是为策应红一方面军。19356月,由洛甫(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有近八万人的强大实力,而红一方面军经过前一阶段的长征,只剩不足三万人。会师后,张国焘取代周恩来出任红军总政委。因为张国焘坚持南下而中共中央坚持“北上路线”,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分裂。张国涛在回忆录中称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并非是反对北上,当时北上决定并未确定。99日张国焘给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发密电要求武力解决,得到叶剑英报告的毛泽东等被迫不辞而别-仅率领红一军团和中央机关等组成的中央纵队北上,张国涛因愤而率四方面并裹挟部分一方面军部队再过雪山草地南下。

1935105日,张国焘在四川马尔康县卓木碉自行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史称“第二中央”),张国焘自任中共中央主席,在卓木雕并单方面宣称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的党籍。

中央红军在陕北与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会师后,建立并巩固了陕甘宁根据地。南下期间损兵折将的张国焘被共产国际命令取消其“第二中央”,张被迫带领红四方面军和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及红一方面军的部分部队一同北上,193610月在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彭德怀诱使张国焘脱离大部队,仅带数十人的警卫排进入根据地,由此解除了张国焘对红四方面军的指挥权,彭德怀带领的中央军委前进指挥所接替张国焘控制了红二、四方面军。根据中央命令,由红四方面军主力以及红九军团等部组成红军西路军,任命陈昌浩任中共西路军前委书记兼西路军政委,徐向前任总指挥。西路军在陈昌浩、徐向前等率领下,奉命向北,先是试图打通经中卫、阿拉善进入外蒙到苏联的补给线,后中共中央又接共产国际指示放弃北线,转而打通经甘肃、新疆到苏联的补给线。

西路军在北上被宁马马鸿逵打击后,转而退入河西走廊,试图打通经由甘肃、新疆到苏联的补给线。遭到青海军阀马步芳、马步青以及甘肃军阀马鸿宾的猛烈攻击,同时由于中央军委和军委前指(彭德怀司令)指挥错误,致使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东突西冲,犹豫徘徊,始终不能摆脱被追杀的被动局面,经数月浴血拼杀后,将近3万人的西路军最终几乎全军覆没-仅有李先念率残兵一千余人进入新疆,其余部队大部被歼,少部分被俘或被打散。

被俘和被打散的一部分人员(如徐向前等)后来逃回陕北。由于红军未能打通陕北到苏联的补给线,使蒋更有信心剿灭红军;红军发动宁夏战役失败,也使东北军、西北军更难和红军正式、公开结盟,因为张学良希望与红军在打开与苏联通道后结盟,否则无法抵抗强大之中央军。同时,南方追击红军的中央军迅速北上,越来越接近陕北;张学良明知中央军到达陕西后,东北军不能继续与红军秘密合作,使张学良难以“剿共”与“联共”。

张国焘进入陕甘宁边区之后,张国焘被边缘化,19373月遭到批判后任边区政府副主席。1960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北京中南海采访毛泽东时问道:“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泽东回答:“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国共第二次合作全面抗日后,193843日,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一说是代主席)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之名逃离延安,遇上蒋鼎文后到了西安,投奔中国国民党。411日周恩来到武汉汉口与张多次协商未果之下,418日,中共中央开除张的党籍。

张国焘投奔国民党后,蒋中正视其为“对延安的致命打击”交给军统领导人戴笠“妥善运用”,但此后张国焘对中共(特别是主要以红四方面军为班底组成的八路军一二九师)进行的策反工作收效甚微。

1938 他脱党投入国民党阵营后就再没有回头,但却也并未如他所愿获得重视。1942年他和杨子烈(原来也是老资格的共产党员)结为夫妻。

19486月,张国焘在上海施高德路创办创进周刊社,出版《创进》周刊。《创进》周刊发表的一些文章,把造成全国危机四伏、民不聊生的原因,归罪于中国共产党,指责中国共产党“为了夺取政权”,“毫无道德伦理和国家存亡的顾忌”。“中国共产党无论标尚何种理想目的,他们改采取的手段则是有害而可怕的”。“假定共党‘武装革命’成功,继军事征服力量而起的,必然是一种独裁政治无疑”。1948年底因政治环境变化,举家迁到台北。

1949年冬又移居香港。1949年至195210月张国焘任《中国之声》杂志社长。

1966年开始为美国堪萨斯大学撰写《我的回忆》连载文章,并于香港明报月刊刊登中文版。

1968年移民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嘉士堡区,靠领取养老金维持生活。直至1979123日,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以82岁高龄在老人院去世,终了其一生。

 

张国焘晚年信仰基督教。

张国焘晚年准确预测了“文革难以为继”和“邓小平复出”的政治预言。

民间谣言,称张国焘贫病交加、活活冻死。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登载了国民党原武汉警察局局长蔡孟坚的回忆文章。蔡孟坚是张国焘的同乡,张国焘死后,杨子烈与他通了电话,讲了丈夫死前的情况:“(1979年)12月初,当地那晚大雪不止,他转身时毯子掉在床下,自己无法拾起,想叫人也无人来助,暖气关闭,只有咬紧牙关受冻。1235时起,他忽然大吐大呕两小时,就此昏迷,不省人事。待护士欲叫医生诊断,竟已气绝。” 

张国焘晚年没有贫病交加,生活幸福孩子有出息。1924年,张国焘和杨子烈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两人有3个儿子:张海威、张湘楚、张渝川,三人皆在美国与加拿大定居,分别是加拿大医生、工程师和大学教师。

 

张国焘著作 《我的回忆》刊于1971年至1974年连载于香港明报月刊,后于1974年该出版社结集成书;人民出版社以“现代史料编刊社”名义198011月初版,共两册;东方出版社19981月初版,共三册,ISBN 7-5060-0985-420043月重排再版,共两册,ISBN 7-5060-1701-6)。 因中共早期领导人物较少写回忆录,故本书突显其重要性。对于张国焘的书中言论,均被大陆官方定性为歪曲是非之言,故亦有出版其反驳之书,而“我的回忆”一书在大陆皆以灰皮书(因封面是黑底或灰底白字)方式出版。

 

 

姜启时电话:18912233130  

E:jqs2006jqs@163.com

邮址:226100 江苏海门师山新村716幢401室  姜启时

QQ:598186783  名:jqs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