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东民歌与通东号子》

 

姜启时

 通东民歌曲调优美,清新流畅,通东号子雄浑开阔,高亢有力,它们以丰富的内容和曲调、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感染力而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鲜花。通东民歌是流传在江苏南通东部地区的民间歌曲,2007年,通东民歌山歌进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6月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通东民歌、通东号子的历史渊源

 通东民歌流传于讲“通东话”地区(历史上曾是通州东部,故称通东),主要包括海门市的包场、余东、四甲、王浩、树勋、东灶港等地,以及启东市的吕四、天汾,通州区的二甲、东社等地,讲“通东话”的人口约70万,传行“通东话”的地区为我国南、北方语言交界触合的地区,是我国方言的特区,“通东话”属古汉语吴方言太湖区毗陵小片,同时吸收了少量南通话的词汇,固有词汇仍保留北方词语痕迹,“通东话”既有北方语言的雄浑豪爽,又南方语言清新流畅。笔者祖居通东四甲地区,从小听着祖辈、父辈唱的优美朴实的劳动号子、民间小调和叙事型山歌长大,感到通东民歌、通东号子的底蕴深厚、魅力无穷。

 唐初到五代,长江口有东沙、西沙、东洲、布洲等沙洲,沙洲并接后与大陆连接,曾扩展到现在的启东一带。元末到清初,通州东部江岸发生大规模坍塌。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从通州余西到余东一线以南的长江中,一个个沙洲纷纷出水,逐步与通州大陆连接,由于海门土地逐渐被江水坍没,残存的沿海狭长地带归并通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通东地区。通东地区早先的居民大多是因战乱、灾荒由中原地区辗转而来,定居于此,他们在劳动生活中产生了通东山歌,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的海门县志(公元958)中就有了通东山歌的记载,如今的通东民歌由古代的通东山歌逐渐演变而来。

 清代以后,海门、启东重新涨沙成陆,形成大片新土,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当地社会生活、生产环境的影响,通东民歌形成了自己新的特点。通东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通东民歌、通东号子十分盛行。在旧社会,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中或劳动之余,总爱引喉高啍号子,解除疲劳,抒发情感。每当夏夜,他们一边纳凉,一边唱歌,此起彼伏,十分热闹。男女肯年为了表达爱情,传递心意,也往往用通东民歌互相应答。

 建国后,有专人对通东民歌进行挖掘整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新创作的山歌突破了旧山歌的模式,在文学、音乐、演唱方面,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代表性新作有《江海对歌》、《声声山歌颂家乡》等。改革开放以来,通东民歌、通东号子收集、创作、演唱都有了长足进展,1979年,通东号子“拉船号子”、“拔锚号子”和“挑粪号子”被选编进《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1984年,通东民歌独唱“新嫂嫂领了独生证”在上海电视台播放。19858月,首届海门山歌会上50多名歌手演唱通东民歌等40多首,《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先后对此作了报道。1987年,《海门山歌选》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通东民歌、沙地山歌250多首。20078月,中国.海门山歌节举行,通东民歌、通东号子以雄浑开阔的腔调演唱,曲调优美,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得到来自全国各地山歌手和民歌专家们的好评,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入选“国家非遗”的通东民歌、海门山歌将结集出书,由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

二、通东民歌的分类及音乐特色

 通东民歌是通东地区人民在劳动中随着劳动节奏自编自唱形成口头音乐,大多为即兴而作,在田里劳动或者农闲时光随口编成。通东民歌大体可分为五大类:山歌(也称山歌型号子);劳动号子;民间小调;叙事型山歌(俗称“说令”);民间器乐等。下面就其内容及音乐特色作简要分析。

1.山歌型号子

 凡集体性的劳作,如车水、打麦、挑泥、打夯、扛棒、木工、采耥等,都有与之配合的号子。通东号子一般为一唱一和的对歌号子,也有一些较长叙事号子。通东号子调式多样,曲式多样,有的抒情优美,节奏自由,如车水号子;有的雄浑开阔,高亢有力,如挑泥号子;有的起伏和缓,节奉规整,如拉船号子;有的节奉规整和自由相间,如挑粪号子等。通东号子多以有具体内容情节的唱词为主,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了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山歌号子·樱桃好吃树难栽。

后生家打号子末口难开哎,

樱桃个好吃树难栽,

白米饭好吃田难种哎,

鲜鱼汤好喝网难张。

2.通东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通东民歌音乐中最丰富生动的部分,因为它直接来源于劳动生活,所以每种不同的劳动动作都有与其相应的不同号子及音乐曲调,从其节奏、旋律、调式及曲式结构等方面来看,可看到通东民歌的鲜明特色和丰富表现力。通东劳动号子具有强烈的劳动气息,随着劳动的节奏,音乐的节奏也非常规整,如拉船号子打麦号子、挑担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和,那种场面定会使人感到气势宏伟,精神振奋。

 有些通东号子节奏随意,音乐旋律非常优美抒情,有的宽广明亮,有的缓慢低沉,听一曲锄草倒耥号子,会使人犹如置身于广阔的乡间绿野,春风拂面,顿觉愉快,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从调式上看,通东号子的五声音阶的调式,非常明显地体现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调性特征,凸现了通东民歌的特色和风格,如打麦号子及基本号子等,全曲只用“5612”四种音组成.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通东号子唱法独特,因为来源于生活,所以它高吭明亮,抒情优美,自由灵活。演唱中的滑音、颤音、倚音、波音等装饰音比较多,只有深入学习民间歌手的演唱方法,才能表达出通东民歌优美动听的旋律和独特感人的风格。

 从曲式结构上看,通东民歌大都是两乐句单段体,即使是四乐句、六乐句或更多的句式,也多是两乐句曲式的变化和发展,特别在长篇叙事的山歌型号子、车水号子和说唱利市曲调中,更是如此。

例如:拉纤号子·他吃蜜糖我喝卤.

从前世上三桩苦,

哎咳哟,行船打铁磨豆腐哟,

老板长工分上下,

哎咳哟,他吃蜜糖我喝卤哟。

3.通东民间小调

 如果说,通东号子是劳动人民的劳动音调,那么,通东民间小调则是通东人民群众在劳动之余的生活音调,内容非常丰富,音乐风格各异,如“小郎依儿来调”、“说利市调”、“采鲜桃调”等等。

附:采鲜桃调·穷村变富气象新

1)喜鹊罗登枝叫呀,叫呀不停哎哟,

得儿金针花儿开,得儿荠莱花儿开,

欢歌哟笑语,得儿哟呵呵呵咳,

得儿哟,呵呵哟咳哎,闹盈哟盈哟。

2)党的罗政策暖呀,暖呀暖人心哎,

得儿金针花儿开,得儿荠莱花儿开,

穷村哟变富得儿哟呵呵呵咳,

得儿哟,呵呵哟咳哎,闹盈哟盈哟。

4.叙事型山歌――“说令”

 通东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叙事型山歌――“说令”,这是通东民歌中一种特殊形式,“说令”往往在结婚、建房、祝寿等喜庆环境下演唱,大多由经验丰富的山歌手演唱,见人唱人,见景唱景,大多为即兴而作,自编自唱形成口头音乐,演唱犹如诗朗诵,又带有吟唱腔调。唱词诙谐搞笑,令人捧腹腔。“说令”每段有十多句乃至数十句,如《结婚令》和《利市歌》;有的长达上百句,如《祝寿令》、《莳秧》、《红娘子》等等。

5.通东民间器乐曲

 通东民间器乐曲牌中,锣鼓很有特色,与曲牌或曲子同时运用,至于常用锣鼓经,根据京剧锣鼓稍加改动,因地而用。乐队编制是主奏乐器、基本乐器、色彩乐器。如主胡、笛子、琵琶为主奏组;以扬琴、大提琴、三弦、笙、中胡等为基本乐器;其余是唢呐、小提琴、西洋木管、电子琴为乐彩乐器。主奏二胡音量与音乐比较高亢清脆。以上诸方面形成了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并富有江海平原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通东民间器乐曲代代相传,曲目繁多,过去,民间艺人常以工尺谱互相抄录、演奏,用的都是民族乐器,音乐风格非常丰富多彩。古海门逢年过节就有祭神娱乐的习俗,清代中叶起,随着宗教仪式和庙会活动的兴盛,海门民间器乐不断发展,如道教仪式“放施食中的“跑五方”等,有的是从宗教仪式中分解出来后在民间流行的。现在,每年海门举办的文艺会演,每次都有一定数量的民间器乐表演通东民间器乐曲优雅抒情,非常优美,如海门首届“东洲好家园”民间艺术节上展示的传统的“跑五方”、婚俗表演等,成为独特的文化风景,民间艺术家们拿出自己的激情,把通东民间器乐曲艺术展示出来。

三、通东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演唱方法

 通东号子的表现形式和演唱方法丰富多彩,路子广阔,因为它来源于劳动生活,所以它本身就包含了如独唱、对唱、重唱、领唱、合唱等表演形式,如在田间锄草或泥水匠砌房干活时,两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你一句我一句,打起号子来消除疲劳,抒发感情。麦收季节,妇女们的打麦号子更是典型的领唱合唱表演唱。千姿百态、强度不同的劳动方式也产生了千变万化的劳动音乐和演唱方式,如车水号子中高难度的真假声及连珠式半音,不仅仅是单一的民族唱法。在一些激烈而又无规整节奏的劳动号子中,如推独轮车(载有四百斤)在乡间小路上推行时,推车人全身绷紧得热血沸腾,伴随车轴吱嘎吱嘎的尖叫声,嘶喊出来的那种不规则的号子,还真有点播滚乐的味道。通东号子丰富的表现力为我们的演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以通东打麦号子为素材而创作的民歌,曾于1973年在南通会演中获奖,一人领,众人和,气氛欢跃热烈。

附:通东民歌·姑娘打麦忙(女声小组唱)

1)竹柄那个裢枷长又长哎,

五忙那个六月打麦忙哟,

上场打麦排成行,新做裢枷真灵光,

上场未打麦呀排成行呀,

新做裢枷真呀么真灵先哟,

(领白)姐妹们,我们来找麦罗!()哦,来罗!

()举起个裢枷,()咳左哇来哟喂,

()噼历个啪哎,()哎哎咳左哟,

()丰收场上哎,()咳左哇来哎哟,

()打麦忙哟,()哼哪哎咳哟号,

()打起那个号子,()劲头那个足来,

()裢枷那个飞舞,()谷里个淌来,

()今年个要望哎来年富哟,一年那个更比也哎哎,一年更比一年那个强哎。

(和)咳又哇来,咳左个又哇,咳左个又哇,

咳又哇来,咳左哇来哟喂,哎咳左哟,

咳左哇来哎哟,哼哪哎喧哟号。

2)滴滴那个汗水似珍珠哎,粒粒那个麦子好清香哟,

劳动换得幸福来,号子喊得应天响,

劳动末换得呀幸福来呀,

号子喊得应呀么应天响哟,

(领白)姐妹们,我们再来打一遍,()好呀!

()细细个翻来,()咳左哇来哟喂,

()细细个打哎,()哎哎咳左哟,

()颗粒归仓哎,()咳左哇来哎哟,

()多打粮哟,()哼哪哎咳哟号,

()姐妹们哪,嗨嗨,()加把劲哪,嗨嗨,

()打好麦子,嗨嗨,()再插秧哪,嗨嗨,

()今年个要望哎来年富哟,一年那个更比也哎哎,一年更比一年那个强哎。

(和)咳又哇来,咳左个又哇,咳左个又哇,

咳又哇来,咳左哇来哟喂,哎咳左哟,

咳左哇来哎哟,哼哪哎喧哟号。

四、对通东民歌、通东号子这一文化遗产传承的思考

 一方水土一方音,滔滔的扬子江水孕育了我们富饶美丽的家乡,也哺育了一枝民间文艺奇葩——通东民歌通东民歌通东地方文化的精粹,也是我国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通东民歌蕴藏量丰富,源远流长,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东民歌其语言纯朴自然,形象生动,其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婉转,歌者以大自然为舞台,引冮海共鸣,与原野同辉,数百年来,流传不绝。去年,吕西六个渔民兄弟在中央电视台演唱通东号子《海上放歌》,令观众反应热烈,欢呼不止。去年“海门之夏”文艺演出中,由包场镇文化站创作并演出的通东号子《盐工之歌》,5个汉子身着对襟短衫,用古朴浑厚的声音讲述了通东群众海边晒盐的经历,一声声雄浑的通东号子,令现场群众大开眼界,大饱耳福。他们演唱的通东民歌《百花园中唱包场》,通过浓郁的通东口音,唱出了改革开放30年来包场镇的新变化,受到观众的热烈欢呼。通东民歌是海门人民精神文化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土特产”和“家常菜”。

 几十年来,通东文化工作者在搜集整理通东民歌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几十首通东民歌分别入选《海门民歌选》、《南通地区民歌集》、《江苏民歌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等,同时也对通东民歌不断进行推陈出新改编创作,推出了一批有水平、有特色的民歌作品,如《打麦忙》、《锄草歌》、《秋后黄金堆满仓》、《唱四化利市》、《小日子富得油汪汪》、《庆丰收》等,多次参加省市会演并获奖,其中根据“倒耥号子”创作的通东民歌女声独唱曲《新嫂嫂领了独生证》、《人人都把姑娘夸》等还立应邀去上海演出,并由上海、江苏电视台拍摄播映,通东的“采鲜桃调”还参加了上海、江苏、浙江二省一市民族音乐会的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东号子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各个时期都会涌现出新的民歌,如利市调,从过去的“讨饭利市”唱到“棉花利市”,又唱到现在农民改善生活的楼房利市“脚踏楼梯步步高”,更唱到“要到外国赚钞票”等等新潮流的利市调。

 通东民歌、通东号子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重,通东人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通东民歌、通东号子深受世代劳动人民喜爱,但长期如珍珠散落田野,真正让其串联聚集,拂去尘土,焕发光彩。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海门山歌集》的采集工作从2007年开始,采集队先后访问当地老山歌手100多人,通过各种形式采集到1000多首山歌、号子、小调及器乐曲等珍贵资料,总计收入9个种类,近250首唱词和50首曲谱、89首新民歌、18部山歌剧和山歌手介绍等。通东号子和海门山歌有机糅合的新歌《春天的山歌),被中国音乐家协会编入《中国之春·中国民族歌曲选粹》出版。如今,通东号子和海门山歌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以为,通东民歌海门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通东文化中其他文化的重要生长点。我国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文化遗产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通东民歌、通东号子演唱者大多年逾古稀,后继乏人通东民歌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通东民歌、通东号子这一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加强通东民歌的保护,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应尽快收集、整理,进行抢救,延续通东民歌文脉,弘扬通东特色文化

(江苏省海门市天补中学  姜启时)

 

 

联系电话:18912233130

E-mailjqs2006jqs@163.com

邮址:江苏省海门市天补中学(226111姜启时

 

 

 

 

关闭窗口